◎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因为改革的目标是市场化,而国际化不过是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市场化而已。
财知道:土地制度改革是不是也能在一个小区域里做试验,然后慢慢地推广? 许成钢:土地比起金融来说更容易局部化改革,眼下已经有许多地方在做和土地制度相关的试验,但所有的这些试验都并没有真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产权问题,所有的这些试验都是试图在不触动基本体制的情况下摸索一种实际的操作方式使得土地能够流转。房地产需求高本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好事。
财知道:房价问题是不是也和这个土地制度密切相关? 许成钢:这当然,因为市场价格归根结底是取决于供应和需求的关系。当没有司法独立的时候,大家都得想办法去巴结当官的,去巴结政府,民营企业的发展就碰到巨大困难,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绊脚石,所以必须有司法独立,这是中国体制改革的最基本问题,不能绕过去。但是当土地不是他的,是集体的,是国家的,所有的农民、市民都无法保护自己。比如现在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腐败,腐败哪里来的?腐败里面最大的部分来源就是官员直接或间接侵犯普通公民的利益,大量地与房地产、与土地相关周其仁指出,在1986年前后,国家开始对整个国民经济体制,包括物价、税收、商业、进出口、财政体制等考虑相互联系,准备综合性的总体改革方案就已经显现出顶层设计的内容。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进入专题: 顶层设计 。社会主义的理想要坚持,但究竟怎么在中国一步一步实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也要根据实践效果来调整。可以说,现代中国发生三次农村包围城市, 前两次是高层自觉的结果,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的农村包围城市 是高层不自觉的结果——就特定的历史时期发生的包产到户 的劳动组织方式而言,农民远远地跑在中央红头文件之前,先行者都曾担当杀头坐牢的风险,几乎是由农民一步步逼迫 中央下达红头文件 承认包产到户的。
当年,孙万鹏将工业革命后的农业列为现代主义, 将持续农业列为后现代主义 ,按此标准,温铁军先生所力倡的新三农, 可谓前脚跨进理想的后现代主义, 后脚又深陷于现实的现代主义。?这里,讲现代中国发生三次农村包围城市 的目的是想指出,不论你打造那一条完整的链条,都不要忘记农村包围城市 的历史,因为农村包围城市 不仅含有你那完整的链条的第一节而且含有整个链条的历史信息——中国农民是现制度的支撑者又是现制度的破坏者。这个说法似乎漏掉1980年代初,从农发组 到体攺所 那班人(不需要列出长长的名单),也似乎漏掉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曾经达到的历史高度——农民问题是改良、攺革、革命、建设、发展的基本或关键问题——也为此吵吵闹闹了近百年。但历史事实是,中国农民运用自身所蕴藏的自组织的潜在力量彻底破坏了农业——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改革的逻辑起点农业还是一个产业,当然是一个就业主体剩余积累的产业,今天,则退化为不是一个产业——田地成了农民一个象征性的福利田。
应该说,中国农民是现制度的支撑者又是现制度的破坏者是一个历史大惯性问题。从1970年代未以来,允许分田到组、 允许包田到组、 允许包产到户、 允许包干到户、 允许私人开办工商业、允许长途贩运、允许私人购买农机和农副产品加工机具、允许个人外出打工,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允许雇工、允许农民合伙或个人投资兴办仓库、公路、小水电等、允许承包大户(专业户、重点户)、允许合股经营,资金分红、允许资金、技术、劳动力多种形式組合--------在这一系列允许下,中国农民身上所蕴藏的自组织的潜在力量得到空前的暴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二轻估了中国农民潜在力量,也就意识不到当代中国的潜在危机。问题是,既然农业已退化为不是一个产业,你在农业领域留得住身上蕴藏着具有自组织的潜在力量的农民吗?历史上的农民在走投无路时只有流血造反与起义,当代中国三农 问题亊实上是农民正在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沒有旌旗的不流血的造反与起义的结果。李昌平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的诉说等,似乎着眼于农民是弱者受压迫 者。至今,三农问题的研究者大多数只看到农民作为一个阶级阶层是虚弱的一面,没有从动态去把握中国农民潜在力量。
可持续稳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或生态农业等,对农民来说是一个新鲜名词,但对专业人土来说,1980年代已成为时髦的名词。这个历史大惯性又决定着现制度在历史舞台上跳得多高走得多远。直到1980年9月才在贫困地区 为包产到户 开了一个口子。其二,是国家大一统且大一统的国家是一个强大与弱小的矛盾的自我同一体——国家有时貌似强大实则弱小。
对于这方面问题,原浙江省农业厅厅长兼黄岩县委书记孙万鹏在1995年出版的《农业新思路》(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孙万鹏灰学文集》第三卷)一书中作了清晰的梳理。而且,新民主主义的大门关上之后,社会主义在中国有影无形。
绿色革命 以牺牲生态良性循环为代价,持续农业具有未来意识,追求世世代代永续利用再生与非再生自然资源发展道路,但它回避工业革命后经济增长走了一条牺性农业利益的尖锐矛盾。可惜,直到今天还少有人有深度地从机制、过程、状态去深刻检讨现制度在三农 政策上的重大战略失误。
但他并没有看到三农 问题的实质或核心,或者他看到了,但并没有说出。其后,踏上农村包围城市 的武装革命道路;——1956年,城市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几乎在一夜之间完成。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第三世界的绿色革命 曾经有一个象蒸汽机的发明引起工业革命一样的预期,结果换来的是以污染农业生态代价的投资效益。也不要忘记,1820年,中国同样也是一个超级巨型国家,人口与GDP都是全球的龙头老大,距1820年不过20年时间,西方不过几条小船就轰开了国门。从阶级分析与社会分层论的视角,农民作为一个阶级阶层是虚弱的,因为其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等等的确处于社会底层。据另外的权威机构估算,按现在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到2020年,我国人口城市化有55%,但那时社会总人口却已达到14.5亿,那也就是说,那时我们的农村仍有6.525亿人,但同期农业生产所需从业劳动者就可能只需1亿,非农民这一庞大数字将会长存于农村。
我们走上了土生土长的社会国家主义道路——远离社会主义,顺着传统的历史大惯性,用党权的力量,将传统的在国家与社会混沌的一 以及国家所有始终统治民间所有的公有制基础上的以国家(皇权)为中心的政府——经济——社会三位一体化运行体制推向顶峰。1978年洋跃进 宏伟规划滑铁卢之后的三年,前脚跟上赫鲁晓夫后脚又深陷于文化大革命 的修理型的改革 终究未能再现农村曾经有过的繁荣,包产到户 成了一条别无选择的选择——农民无声无息不停地抗争的结果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 之势。
1979年,国务院在京召开的七省农口和安徽三县负责人会议形成的精神是不许搞包产到户。在毛式社会国家主义时代,农民与非农民是界限分明的,农民就得种田。
三农问题凸现,农民二流公民 地位依旧,似乎又敲击着当代中国的历史选择大门:继续沿着社会国家主义的道路前进,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再现西方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有过的繁荣景象打造一条现代化的完整的链条,抑或将毛刘那代人的从新民主主义到半社会主义再到全社会主义的完整的链条重新描写出来。正因为大一统的国家是一个强大与弱小的矛盾的自我同一体,中国历史上有过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四个最为苦难与混乱的分裂时期。
林毅夫先生的制度与组织创新与新农村建设主张,似乎着眼于农民无力量的一盘散沙。中国农民身上所蕴藏的自组织的潜在力量似乎隐含着这么一个逻辑:三农 问题应该由农民自已去解决,而且中国农民有能力去解决。只要三农问题继续存在着,争论还会继续。进入21世纪,中国农民和农村问题研究出现了一个大的反思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批评极左路线的同时, 继续强调用法律保护人民公社体制。近几年,由原来是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转变为农民权益保护、农村可持续稳定与农业生态安全的新三农( 这是温铁军先生所力倡的), 并将土地产权问题、农民的公民权问题、农村基层政权问题等列为重点领域。
中国农民将农业的边界一破再破,对农业的定义一改再改,多数农民成为跨越传统农业边界的两栖农民, 不少农户成为多元兼营户, 相当一批跨越边界的农民,成长为现代企业家。毛泽东那代人始终坚信 社会主义在中国,有一个从新民主主义到半社会主义再到全社会主义的完整的链条,且成功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为载体,打造了这一完整的链条的笫一节——新民主主义。
?而不是仅仅将农民置于同情、关注、保护的对象。今天,按毛刘那代人心目中标准的那个四个现代化 的目标早已实现——当然是通过社会国家主义的道路实现的——三农问题就成为这条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历史遗产。
不要说久远的历史,中国的现代史当代史就这么走过来。阶级分析的观点似乎很难说通中国历史问题,社会分层论似乎只能提供一个对农民的静态层面的把握。2000年3月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上书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诉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详细内容,参见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在延安时代,毛刘有一个百年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设想。
社会国家主义是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改革的逻辑起点。工业革命后经济增长走了一条牺性农业利益的道路——农业与工业关系成为工业优先的一方先于一方 或一方优于一方 的非协调的介入型关系。
城市被农村包围着,农村又被非农民包围着,同样也是农民正在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沒有旌旗的不流血的造反与起义的结果——为自己赢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距离彻底解放 仍路途艰难而遥远。?前几年,大多认为,三农 问题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而农民又无法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三眼下,城市被农村包围着,农村又被非农民包围着。不要忘记,一个处于山海关之外的小小满族,能够入主中原,一统中国260余年。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10:42天狐定制
2025-04-05 10:30天狐定制
2025-04-05 10:28天狐定制
2025-04-05 10:09天狐定制
2025-04-05 10:07天狐定制
2025-04-05 10:06天狐定制
2025-04-05 10:03天狐定制
2025-04-05 09:39天狐定制
2025-04-05 09:15天狐定制
2025-04-05 08:12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